cover_image

地方和学校的经验与做法110丨内蒙古康巴什区:深耕教科研沃土,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康巴什区教体局 课程教材研究所
2025年03月21日 06:01











编者按: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3年5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各校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不断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我们一起来看地方和学校的阶段性经验与做法——



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征程中,内蒙古康巴什区教育体育局锚定“科研兴教”战略定位,以课题研究为支点撬动教育变革,构建起“三维协同+精准赋能+生态转化”的教科研体系,实现85%以上研究成果向教学实践转化,打造出十余个具有地区影响力的创新案例,谱写了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图片


一、机制筑基:构建三级联动教科研新范式



康巴什区创新教科研管理模式,建立“区域统筹-校际协同-学科融合”三级管理体系,完善机制保障,激发教科研活力。
区域统筹顶层设计。出台《康巴什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建立“需求-问题-课题”转化机制,形成“教学出题-科研解题-实践验题”的闭环研究模式;实施“双线督导机制”,通过“行政线”(教体局-学校)与“业务线”(教研员-学科教师)并行管理,保障工作落实。
校际协同发展机制。在集团化办学模式下,聚焦“双减”落实、数字化转型等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联合教研、跨校带徒等路径,组建跨校际教科研团队。
学科融合创新机制。由教研员牵头组织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正逐渐成为构建学科融合创新机制的重要举措。教研员凭借自身深厚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发挥引领作用,整合多学科资源,精心策划并组织一系列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

评价激励长效化。区域将教科研工作纳入学校年度考核指标,并设立“区域优秀课题”奖;学校层面将科研纳入教师职称评审、绩效考核重要指标,实现教师科研参与率从2021年的39%跃升至2024年的80%。


图片


二、过程深耕:打造课题研究闭环链条



构建“选题-研究-转化”全链条培育机制,推动教育科研从“盆景”到“风景”的质变跃升。
精准选题锚定真问题。通过“一线教师提需求—学科教研员梳难点—集体研讨定方向”路径,确保课题源于实践、基于需求。例如,针对科学教育质量提升的难点问题,申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实验基地建设的科学教育质量提升研究——小学实验校视角的实践》。
动态督导保障研究质量。对课题研究实施动态监管,健全课题研究“申报指导+开题备案+中期汇报+结题评审”制度,入校专项指导常态化,对进展缓慢课题进行单独跟踪指导,确保研究扎实推进。目前,康巴什区各级课题结项率达91.7%。

成果提炼服务教育实践。通过搭建教科研成果展示平台,加大成果转化及推广力度,推动研究从“纸面”走向“地面”。在康巴什教育发展研究公众号及《康巴什教育·教研报》上开设专栏,定期推出各级课题的优秀研究成果。区域内各课题组充分利用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实验区经验交流会、区域大教研活动、教育教学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等平台媒介将研究成果以教学课例展示、主题汇报、论著发表等形式加以推广,让研究的价值在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


图片


三、辐射引领:形成区域教育创新生态



教育科研已成为驱动区域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催生“教师-学校-区域”协同发展的良性生态。
教师成长提速。康巴什区积极构建“新秀-骨干-专家”教育科研人员三级培养体系。该体系遵循教师专业成长规律,精心打造“研究-实践-反思”的闭环式发展路径,助力各层次教师深耕教育科研,实现全方位的专业成长。随着培养体系的持续完善,教科研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各级教学赛事和专业荣誉评选中,康巴什区表现突出,其中有17名担任课题主持人的教师在内蒙古自治区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脱颖而出,斩获佳绩;有18人凭借卓越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荣获“鄂尔多斯市名师”荣誉称号。这些荣誉不仅是对教师个人专业能力的高度认可,更是康巴什区教育科研人才培养成效的有力见证。
学校特色凸显。依托《信息科技课程下人工智能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等课题,康巴什区获评“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践研究项目实验区”。康巴什区实验小学通过开发校本课程体系取得显著成效,获评“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鄂尔多斯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试点校”。康巴什区第八小学依托《全景阅读课程开发与实施》课题研究,构建了以“一核三维五径”为核心的“全景阅读育人”课程体系,典型经验刊登于《中国教育报》。
区域经验辐射。康巴什区立项的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重点课题《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实验研究》及其子课题取得优秀成果,多次在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研讨会、首届校家社协同创新育人成果展示交流现场会等国家级会议平台以及首届教育局长高峰论坛、校长说圆桌论坛上进行经验交流分享。康巴什区“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经验刊登于《中国教育报》。
如今的康巴什,正以教育科研为笔墨,在暖城鄂尔多斯书写着“科研强教”的时代答卷。未来,康巴什区将持续深化教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创新生态圈,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康巴什范式。

(作者: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教育体育局 高瑞、方慧珍)











源:课程教材研究所

微信编辑:范   琪

责任编辑:罗   妍
推送审核:李泽林


  相关阅读  


图片

点击左侧链接可查阅往期“地方和学校的经验做法”系列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来,“分享”“点赞”“在看

图片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通知”。

地方和学校的经验与做法 · 目录
上一篇地方和学校的经验与做法109丨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福利东路第二小学:构建“3+N”课程体系 打造“5个一”平台 涵育创新人才下一篇地方和学校的经验与做法111丨河北省秦皇岛市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山海关学校:加强协同教研 提升学校教育品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课程教材研究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