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各校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不断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湖南湘江新区重视青年教师的课程能力与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在总结原有教研、教师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区域内研训机制,加强对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为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注入“源头活水”。
一、问题现状
近年来湖南湘江新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推动优质学位供给,区内入学人数逐年激增,新进教师数量与日俱增,教育体量较大。数据显示,全区约70%的在职教师为10年以内工作经验的青年教师。数量庞大的青年教师群体能否快速成长,不仅关乎全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更制约着区域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助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湘江新区创新教师培养机制,组建了湖南湘江新区中小学青年教师成长研究会,由各学科教研员担任导师,学员覆盖所有学科,辐射全区所有学校。
二、基本思路
基于教师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尊重学科差异,有序推进青年教师研训工作。一是科学评估区域内青年教师成长需求以及痛点与难点。二是调研区域内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分析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三是根据相关需求探索区域内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的新机制。四是针对具体问题探索区域内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的有效路径与策略。五是总结区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经验,辐射引领校本研训,在全区产生同频共振效应。
三、工作举措
三是从关注“经师”到培养“人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研训应关注青年骨干教师的生命成长,目标从培养“经师”发展为培养“人师”。除了教育教学技能和学科知识外,师德修养、艺术审美、生活情趣、人际关系等都成为重要的研训内容。
坚持以师为本,基于青年教师的发展需求,探索形成了“一核四维四结合”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一核”指研训的核心目标,即培养臻于至善的青年骨干教师;“四维”指为达成这一目标,从德、能、才、识四个维度设计研训内容;“四结合”指研训实施过程中,实行自愿报名与导师遴选结合、整体规划与个性发展结合、问题导向与课程生成结合、“研”“训”与“用”结合。
引领课程改革实践。教研员引导青年教师将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转化成可研究的小课题,带领青年教师广泛开展基于实际的“问题教研”,帮助青年教师形成敏锐的问题意识,“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课程改革实施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导师引路,全面领航教师发展。研训全过程实行“导师制”。区教师发展中心聘请专兼职教研员、学科理事、教学名师等担任导师,确保每位学员“人人有导师”,每位导师“人人有徒弟”。
四、成果成效
“一核四维四结合”研训机制充分尊重青年教师个体的独特价值,满足其生命成长丰富性的需求,同时观照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这一机制以“人”的发展为底色,尊重个人意愿和个性特点,有效激活了教师个体和群体发展的内驱力,成为区域内青年骨干教师快速成长的“孵化器”,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许多教师学员成为了全区课程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
“一核四维四结合”研训机制对区域内中小学校本研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校本研训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参照。区实验小学推行“青年教师培养1234路径”项目,基于青年教师需求,提出了“私人定制式”+“菜单式”+“按需施培式”的培训模式,让青年教师能精准找到符合自己成长需求的研修内容;区第一小学实施“青年教师工作坊”项目,聚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边研究边实践的研训方式,激发了青年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内在动力,快速提高了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破解了学校因规模迅速扩大带来的教师培训压力,助推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
“一核四维四结合”研训机制融教研、培训职能于一体,开展教师需求导向的课程实施能力与专业发展培训,问需于校、问需于师,引导青年教师在参与研训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参与课程改革与研究的能力,特色鲜明,操作性强,逐步打通了促进区域教师发展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区域高质量落实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要求,为其他地区开展区域研训和校本研训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范例。
(作者:湖南湘江新区教师发展中心 谢福胜、代洁、杨雪峰)
本文来源于课程教材研究所
微信编辑:范琪
相关阅读
点击左侧链接可查阅往期“地方和学校的经验做法”系列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来,“分享”“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