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提出“课程方案转化落地规划行动”,要求学校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健康成长为目标,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将课程理念、原则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育人实践活动,构建体现办学特色的课程育人体系。福建省三明市第九中学(以下简称“三明九中”)落实《行动方案》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以美融通,五育并举,探索出一条符合校情学情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一、现状与问题
长期以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五育”并举存在诸多难点,学校、家庭、社会往往只重“智育”,轻“德、体、美、劳”教育,产生“重智,疏德,弱体,轻美,不劳”的现象。近年来,各地大力推动落实“五育”并举,但往往忽视“五育”之间的内在融通联系,导致“五育”彼此孤立,甚至出现互相制约的情况,难以形成均衡共进、相辅相成的育人合力。
二、思路与举措
三明九中立足实际,充分考虑学校特点和生源情况,以“让每一位学生走向成功”为办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特长,以美术教育为突破口,开设高中美术特色课程,开办美术特色班。在学校美术办学特色发展势头良好的基础上,三明九中将“尚美”确定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以“美”联动“德、智、体、劳”,形成“以美融通,五育并举”的立体架构,打造“德育融美、学科育美、艺体修美、劳动悟美”的美育大格局,实现从“有(美术)特色的学校”到“学校有(美育)特色”的蜕变。
通过全学段的艺术课程、全员化的艺术普及教育、全方位的美育浸润,学校不断提升全体学生美育素养,使“崇尚美、欣赏美、实践美、创造美、展示美”的美育精神内化为全体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学校遵循“关注差异、开发潜能、多元发展”的原则,分阶段实施学生发展指导教育:高一“尚美启航”、高二“尚美强核”、高三“尚美圆梦”,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高考,憧憬人生未来。开创特色班级课程,深化品德美内涵。学校设置了“田家炳精神”“阳光项目”“宏志精神”等共创性课程,以高尚人物、优秀企业家精神为导向,锻造学生阳光积极、健康向上、心怀家国、自立自强的精神内驱力,形成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帮助学生塑造品德美。
一是在学科教学中提出“单学科提炼美”,教师立足学科教学,不断挖掘学科美育内涵,开发具有审美价值功能的、适宜的学习资源,提炼关键的审美要素,建构教学素材的审美范畴和美感体系;二是“跨学科统整美”,在单学科特有的审美体系之上,由单学科美感体系延伸至多学科审美范畴,突破单学科之单一“美”,形成丰富、多层次的美感体系;三是“特色学科升华美”,进一步将“美”的特质以更多元、更具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不断挖掘学科美育内涵,让课程给学生带来丰富、多层次的美感,感受学科中的科学美、人文美。
体育活动不仅锻炼身体,更培养积极向上的品质。而以班级为单位举行的体育活动,更是凝聚班级力量、建设团结班风的有力助推器。在美育和体育的融合中,学生外修自身体魄,内塑品格精神,从根本上夯实“尚美”文化的基础。
根据学生专业特长,因材施“劳”,安排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负责学校广播站日常播报、运动会播报、艺术节主持等劳动任务,安排美术专业的学生负责绘制校园宣传墙、制作LED屏宣传图片等。社团活动中,木工社制作的木制用品、陶艺社制作的陶器、手工社制作的剪纸作品等,既是学校跳蚤市场的“热卖品”,也是公益活动中馈赠给福利院孩子的佳品。这些给人带来审美感受的劳动成果,既让学生体会到了手工劳动的快乐,增强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劳动中蕴含的社会美。
三、成果成效
从“特色项目”到“学校特色”再到“特色学校”,三明九中构建了惠及全体学生、较为成熟的“五育”课程体系。通过各学科的融会渗透,让美育覆盖全体学生,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之中,强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实现了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达成以“美”联动、五育并举的办学目标。
微信编辑:范 琪
相关阅读
点击左侧链接可查阅往期“地方和学校的经验做法”系列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来,“分享”“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