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地方和学校的经验与做法65丨三明市第九中学:潜心打造“尚美”特色 构建美育大格局

三明市第九中学 课程教材研究所
2024年09月20日 07:00











编者按: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3年5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各校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不断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我们一起来看地方和学校的阶段性经验与做法——



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提出“课程方案转化落地规划行动”,要求学校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健康成长为目标,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将课程理念、原则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育人实践活动,构建体现办学特色的课程育人体系。福建省三明市第九中学(以下简称“三明九中”)落实《行动方案》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以美融通,五育并举,探索出一条符合校情学情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图片


一、现状与问题



长期以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五育”并举存在诸多难点,学校、家庭、社会往往只重“智育”,轻“德、体、美、劳”教育,产生“重智,疏德,弱体,轻美,不劳”的现象。近年来,各地大力推动落实“五育”并举,但往往忽视“五育”之间的内在融通联系,导致“五育”彼此孤立,甚至出现互相制约的情况,难以形成均衡共进、相辅相成的育人合力。


图片


二、思路与举措



三明九中立足实际,充分考虑学校特点和生源情况,以“让每一位学生走向成功”为办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特长,以美术教育为突破口,开设高中美术特色课程,开办美术特色班。在学校美术办学特色发展势头良好的基础上,三明九中将“尚美”确定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以“美”联动“德、智、体、劳”,形成“以美融通,五育并举”的立体架构,打造“德育融美、学科育美、艺体修美、劳动悟美”的美育大格局,实现从“有(美术)特色的学校”到“学校有(美育)特色”的蜕变。

图片

▲美术生外出写生


(一)扩大“美育”内涵,找准“尚美”文化切入点

在“以美育人,以艺育才”的理念下,学校将“美育”从单一的“美术”教育延展为“艺术”教育,从“专业学生学习型”教育铺展为“全体学生普及型”教育,从“学科教育”拓展为“校园文化建设”。
专业培养方面,在美术专业班之外,增设了音乐专业班和舞蹈专业班,为学生在追求美的人生方向上提供多元化的选择。普及教育方面,面向全部学生,学校将艺术课程在专业型之外,分解划分为普及型和拓展型两类课程,建立全过程、梯度化美育实施机制,遵循美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培养全体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实践力和创造力,梯度育美,全程浸润。重视美育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将美育从课堂延伸至课外,在校园景观、校园文化等方面融合呈现,如“尚美园建设”“尚美学生评选”等。

通过全学段的艺术课程、全员化的艺术普及教育、全方位的美育浸润,学校不断提升全体学生美育素养,使“崇尚美、欣赏美、实践美、创造美、展示美”的美育精神内化为全体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图片

▲日常舞蹈教学


(二)寻找“德育”亮点,把握“尚美”文化着力点

促进学生发现美、展示亮点,全面推进“亮点德育”,挖掘学生品德美。学校建立“班级之星—年段之星—校园之星—美德少年—文明学生”的逐级评星制度,通过常态化的评选表彰,营造“人人有特长、人人有优势、人人值得学、人人要学习”的良好氛围。根据学生各自的特长、亮点,构建生涯课程体系。

学校遵循“关注差异、开发潜能、多元发展”的原则,分阶段实施学生发展指导教育:高一“尚美启航”、高二“尚美强核”、高三“尚美圆梦”,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高考,憧憬人生未来。开创特色班级课程,深化品德美内涵。学校设置了“田家炳精神”“阳光项目”“宏志精神”等共创性课程,以高尚人物、优秀企业家精神为导向,锻造学生阳光积极、健康向上、心怀家国、自立自强的精神内驱力,形成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帮助学生塑造品德美。

图片

▲“尚美小组”评选



(三)完善“智育”课程,扎实“尚美”文化落脚点

立体构架,展示学科特色,引导学生体会学科课程中的科学美、人文美等元素。基于“尚美”文化要求,学校明确了以“校本化”“特色化”“多元化”和“立体化”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建构了以基础性、艺术性、国际性、发展性和共创性等五个课程群为支撑的“尚美”课程体系。

一是在学科教学中提出“单学科提炼美”,教师立足学科教学,不断挖掘学科美育内涵,开发具有审美价值功能的、适宜的学习资源,提炼关键的审美要素,建构教学素材的审美范畴和美感体系;二是“跨学科统整美”,在单学科特有的审美体系之上,由单学科美感体系延伸至多学科审美范畴,突破单学科之单一“美”,形成丰富、多层次的美感体系;三是“特色学科升华美”,进一步将“美”的特质以更多元、更具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不断挖掘学科美育内涵,让课程给学生带来丰富、多层次的美感,感受学科中的科学美、人文美。



(四)丰富“体育”项目,夯实“尚美”文化基础点

健康是生命最美的姿态,拥有健康的体魄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培养以健康为美的审美标准是“尚美”文化的重要内容。三明九中积极探索“选项教学制度”,实施选课走班,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将美育融入体育中,重视健康美的审美价值。
在学科走班的设计中,以健康美为核心,兼及其他功能,形成“健康美+1”模式,保证取得基本的体育锻炼效果之外,还能获得美育成效。如:体育舞蹈班,兼具大量舞蹈元素,有“健康+体态”之美;开展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跑操步调一致,号声嘹亮,有“健康+朝气”之美;武术操、太极不仅强身健体,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刚柔并济的传统美学,有“健康+传承”之美;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常规体育选科班或社团,开展各类体育竞赛活动,有“健康+竞技”之美。

体育活动不仅锻炼身体,更培养积极向上的品质。而以班级为单位举行的体育活动,更是凝聚班级力量、建设团结班风的有力助推器。在美育和体育的融合中,学生外修自身体魄,内塑品格精神,从根本上夯实“尚美”文化的基础。

图片

▲网球课练习


(五)体验“劳动”乐趣,品析“尚美”文化创造点

因地制宜,开发有特色的劳动项目,将劳动与美育紧密结合。学校依托地理优势打造劳动实践基地。开辟后山茶园,在清明前后组织学生采茶,于春和景明、万物勃发中感受自然之美,同时结合课内所学《芣苢》等篇章,与古人一同感受劳动乐趣。在中西医结合医院专家指导下打造的中草药园,以班级负责制的方式“包干到班”,让学生在中草药材的培育中增长知识,获得成就感,体验勤劳之美。

根据学生专业特长,因材施“劳”,安排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负责学校广播站日常播报、运动会播报、艺术节主持等劳动任务,安排美术专业的学生负责绘制校园宣传墙、制作LED屏宣传图片等。社团活动中,木工社制作的木制用品、陶艺社制作的陶器、手工社制作的剪纸作品等,既是学校跳蚤市场的“热卖品”,也是公益活动中馈赠给福利院孩子的佳品。这些给人带来审美感受的劳动成果,既让学生体会到了手工劳动的快乐,增强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劳动中蕴含的社会美。

图片

▲春季采茶


图片


三、成果成效



从“特色项目”到“学校特色”再到“特色学校”,三明九中构建了惠及全体学生、较为成熟的“五育”课程体系。通过各学科的融会渗透,让美育覆盖全体学生,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之中,强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实现了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达成以“美”联动、五育并举的办学目标。





专家点评



该案例聚焦落实“五育”并举,以“美育”为突破口,将“尚美”确定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积极开设高中艺术类特色课程。案例通过联动“德、智、体、劳”,形成“以美融通,五育并举”的立体构,打造“德育融美、学科育美、艺体修美、劳动悟美”的美育大格局,为地方和学校探索“五育”融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源:课程教材研究所

微信编辑:范   琪

责任编辑:罗   妍
审      核:李   进、李泽林

  相关阅读  


图片

点击左侧链接可查阅往期“地方和学校的经验做法”系列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来,“分享”“点赞”“在看

图片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通知”。

地方和学校的经验与做法 · 目录
上一篇地方和学校的经验与做法64丨福建省福州高级中学:以项目化“微科创”推动学校科学教育的体系建构下一篇地方和学校的经验与做法66丨天津市蓟州区公乐小学:“小作业里大文章” 以作业为切入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课程教材研究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