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提出,要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育人方式。江苏省无锡市东林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发展素质教育。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聚焦小学语文素养表现型教学探索,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改进,在素养目标、教学结构、学习形态、素养评价和操作策略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确立教学的发展性立场:明晰素养表现型教学内涵
素养表现型教学不是把获取知识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而是把学生素养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所谓意义性,是指知识及其教学活动与学生发展需要相适应、相契合,知识教学的旨归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知识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材料,学生身心发展才是教学的目标追求。追求知识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意义感,是素养表现型教学的本质诉求。
生成性教学是开放性、情境性和反思性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成性即建构性,是主体自我的建构过程,生成彰显了教学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素养表现型教学既是层进式的、沉浸性的,更是生成性的。层进是指知识学习的逐层推进、逐步深化,这由知识的复杂性、抽象性、概括性决定。沉浸是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深度投入和个体生活经验的参与,属于具身学习。生成性学习的基本方式是反思和感悟,学生在反思和感悟中获得对知识的“意义增值”。
素养表现型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深度投入,赋予学习过程以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德性价值和审美价值等。教学应强调知识与学生精神发展的内在契合,特别是知识习得与学生成长的价值契合、过程契合、结构契合,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凸显知识对于学生不同领域的发展价值,强调知识向思想、方法、能力和经验的转化和生成。概括地说,素养表现型教学是以理解为基础,以人-知互动为中介,引导学生进行高阶学习,强调教学价值和教学目标达成的深度、知识处理与知识理解的深度、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的深度。
二、发挥语文学科育人功能:小学语文素养表现型教学的基本样态
素养表现型教学以“主题-任务-表现-评价”为基本模型,以学生个体多样化表现和学生群体共同发展为目的。素养表现型教学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学习,通过“筛选大任务——确定大任务——外显大任务——活化大任务——评价大任务”这些基本操作步骤来推进学习活动的深度开展。在课堂学习中指导表现的过程,聚焦表现的难点,强化表现的深度,共享表现的结果,反思表现的得失,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的复杂问题解决中发展思维、形成观念,实现知识学习向核心素养的提升。
上述四个流程,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灵活选用和重组。
▲小学语文素养表现型教学的课堂结构图
学习任务展评单是素养表现型教学的一个标志性存在,它融合了“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学习展示”“学习评价”四个要素,为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学习新样态提供基础。展评单分为前置学习、深度参与和拓展延伸三个部分:“前置学习”在于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梳理产生问题,为课堂的深度参与提供话题,达到“以学定教”的目的;“深度参与”注重表现型任务的完成,从文本阅读起步,到表现学习的结果,使学生的素养在自我表现、相互表现、相互评价中得到历练和提升;“拓展延伸”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旨在使学生表现的空间更广阔、表现的方式更多样。
三、促进素养生成与学习进阶:小学语文素养表现型教学的操作策略
素养表现型教学特别强调以可见的表现性任务来统领课堂学习。表现性任务的设置应该具备这样几个特征:凸显任务设置的情境性,立足文本学习的综合性,关注学习过程的独立性,提倡任务表现的合作性。如此,在表现性任务的统领下,学生学习从文本阅读起步,完成具体的情境任务,再到表现学习的结果,呈现了一个以“学、思、用”为核心的完整学习过程。
素养表现型教学强调知识的结构化,这是形成核心素养的重要条件。点状和零散的知识难以转化为素养,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要素按其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方式和秩序关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结构化与体系化,能够为基础知识向学科思想、学科能力的转化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推进学生的学习进阶,充分彰显学科的育人功能。
▲东林校史剧
▲东林小记者
四、小学语文素养表现型教学的成效
小学语文素养表现型教学强调自主学习,通过经历各类启发性、陶冶性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力、合作力、表现力、组织力特别是高阶思维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逐渐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行为方式。学校探索的语文素养表现型教学实施方案,多年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与完善,如今已比较完整成熟,具备推广价值。
微信编辑:范 琪
相关阅读
点击左侧链接可查阅往期“地方和学校的经验做法”系列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来,“分享”“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