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
数学建模作为数学应用广泛性的具体体现,是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过程,是我国学生必备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成为当下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关注的重点。实验区“中小学数学建模实践研究”项目是课程教材研究所以数学学科为抓手,为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课程改革落地实施,切实提升中小学校数学建模教育水平,助推数学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而设立的项目,联合在数学建模教育领域具有广泛影响的北京
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开展项目实施。
二、项目范围
课程教材研究所实验区(基地)遴选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
三、实施主题
核心素养导向下中小学数学建模教育水平提升。
四、实施目标
全面加强对实验区(基地)中小学数学建模教育引领,支持中小学数学建模教育有效落地实施,为各实验区(基地)培育教育理念先进、专业能力过硬、综合素质优良的数学骨干教师和教研团队,充分发挥实验区(基地)示范引领作用,培育全国中小学数学建模教育的探路者、示范者和引领者。
五、实施内容
1.实验区“中小学数学建模实践研究”项目启动大会。
2.数学建模通识培训。邀请院士等数学知名专家学者开设“大师名师课堂”系列讲座,开展数学建模理论、实践系列报告,普及数学建模价值、意义等。
3.数学建模种子教师培养工程。采用线上、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下培训等多种方式为实验区(基地)培养数学建模教育种子教师,使其能够开设完整数学建模课程,学会指导学生开展数学建模实践活动,形成典型经验案例。
4.数学建模资源建设工程。支持实验区(基地)建设一批优秀数学建模教学案例、学习资源,结合种子教师培养工程,形成区域优质教学资源、模式。
5.基于数学建模的教师综合实践创新能力展示工程。依托项目实验,遴选展示优质数学建模教学课例,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形成项目成果。
6.基于数学建模的学生综合实践创新能力展示工程。依托项目实验,遴选展示优质学生数学建模学习成果,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形成项目成果。
7.全面总结第一期项目成果,启动开展第二期项目实施。
六、项目进展典型活动纪实
1.2021年12月3日,实验区“中小学数学建模实践研究”项目(第一期)通识培训以线上方式成功开展。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陈云龙研究员进行了项目介绍。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首都师范大学王尚志教授具体讲述了什么是数学建模等,北京师范大学刘来福教授讲述了数学建模和数学应用题的区别,促进了数学教师对数学建模及其教育的认识,标志着全面开启项目实践。
2.2021年12月17日,实验区“中小学数学建模实践研究”项目(第一期)专业培训以线上方式成功开展。陈云龙研究员对项目实施提出要求。王尚志教授讲授了撰写数学建模实践活动项目的基本要素及其要求。小学、初中和高中组分别分享项目设计案例,学段专家进行点评,为进一步开展数学建模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标志着项目实施进入数学建模项目设计阶段。
3.2022年1月19日,实验区“中小学数学建模实践研究”项目(第一期)项目设计交流会议以线上的方式成功召开。小学、初中和高中组分别分享了数学建模项目设计案例并由专家点评。王尚志教授进行了数学建模项目设计总结。陈云龙副所长提出下一阶段数学建模项目教学设计总体思路和要求。小学、初中和高中组进一步展示教学设计案例,标志着项目实施从项目设计转段进入教学设计阶段。
4.2022年3月18日,实验区“中小学数学建模实践研究”项目(第一期)教学设计交流会议以线上方式成功举办。小学、初中和高中种子教师代表依次分享教学设计案例,专家进行了点评指导。王尚志教授进行了数学建模项目设计总结。本次会议促进了各实验区(基地)数学建模教学设计交流互鉴,为下一步高质量教学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5.2023年5月18-19日,实验区“中小学数学建模实践研究”项目第一期工作总结暨第二期工作启动现场会在二七一教育实验基地成功召开。通过专家报告、课例展示、学术沙龙等活动,为实验区扎实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课程改革落地实施搭建了交流互鉴平台。
七、项目特色
1.思想引领新。项目立足我国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核心,以中小学如何更好的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满足未来国家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2.专家队伍强。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长期以来在数学建模教育领域具有扎实的研究积累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其专门机构“京师数学建模教育中心”整合了全国建模教育权威专家和优质教学资源,能够为学校数学建模教育提供有力指导。
3.学习平台好。经过项目专家组专题研讨、科学论证,加强整体设计,形成实施方案。在项目专家点对点指导和系列项目活动基础上,为数学教研员、实验校种子教师及核心工作组人员提供学习成长机会,搭建教师、学校和实验区展示交流平台,让教师、学校、区域有实际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