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
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要求,更好服务实验区建设发展,面向实验区开展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创新育人研究项目。
二、项目定位
服务指导实验区做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推进研究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探索建立机制完备、制度完善、关系和谐、目标达成的校家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新生态。探索区域、学校协同推进育人方式变革的新举措,校家社合力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新模式,以及创新推动形成实验区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总结、提炼、推广实验区校家社协同创新育人的典型经验和成功案例,服务研究所实验区创新实验基地、调研观测基地、成果推广基地和信息化融合指导实践基地等“四个基地”建设。
三、项目任务
1.开展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创新育人实验研究
2.组织开展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创新育人研修活动3.开发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创新育人优质资源
4.宣传推广区域、学校协同创新育人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5.培养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创新育人骨干力量
6.培育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生态
四、项目思路
1.整体规划、项目引领。设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创新育人项目,面向实验区组织开展研究探索,实验区和学校自愿申报参与项目研究,在合作推进与研究中带动学校创新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方式、总结经验、提炼成果,有效推进学校育人工作。
2.分步实施、研究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创新育人项目坚持“先实验、后推广”原则,分三步走。第一步,面向实验区中有探索意愿、有研究基础、有良好条件保障的1—2个实验区进行试点。第二步,在试点基础上,把校家社协同创新育人的经验、做法、模式、机制等推广到其他实验区。第三步,在实验区成功探索基础上,力争用3-5年的时间,将实验区校家社协同创新育人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3.服务基层、增强指导。校家社协同创新育人研究项目坚持从基层提炼鲜活的实践元素,从基层学校的真实困惑与问题入手,组建专家工作团队与培养实验区专家相结合,针对基层学校实际需要进行指导。在推进过程中逐步总结,形成典型案例、模式和经验。
五、项目机制
1.顶层设计与专家引领结合
2.实验校与实验区点面结合3.专题研究与教师研修相结合
4.优质资源供给与经验推广相结合
5.“月度研讨、季度调度、半年总结、常态开展”项目推进机制
六、项目进展
一是试点探索阶段。2020年启动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创新育人理论和实践研究项目。根据实验区需要,2021年6月,选取江苏徐州和重庆江津为试点正式启动项目,发布了第一批项目申报通知,实验区共计6万余人参加了研修活动,首批确定了19个实验研究项目。
二是拓展深化阶段。2021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法律形式对协同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深化协同育人研究,坚持项目校点面结合,2022年3月,面向所有实验区(基地)启动了第二批项目申报工作,共确立了124个实验研究项目。
三是全面推进阶段。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对协同育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教材所党委第一时间贯彻落实党中央、教育部党组决策部署,按照“两个结合”的新要求,全面推进校家社协同创新育人研究。2023年5月,启动了第三批项目申报工作,共计19个实验区(基地)138个项目单位进行了申报,覆盖了全国东中西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涵盖了区域、学前、小学、中学、职教和特教,进一步扩大了研究主题和范围。2023年10月,在山东潍坊成功举办首届校家社协同创新育人成果展示交流现场会,24个实验区(基地)近400位代表参加了现场会议,6000余人在线观看了现场会。《民生周刊》进行了系列专题报道,人民日报、学习强国、今日头条等平台全网发布,人民网首页转载。2024年4月,面向实验区发布了第四批项目申报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