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底常州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以来,课程教材研究所与常州市教育局积极推动区域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以项目化方式探索内涵发展路径,不断提升常州市基础教育品质内涵。实验区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教学方式持续转型、教育考试评价改革、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具有常州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发展态势,为全国基础教育贡献常州方案。
一、信息化教学深度推进
在常州市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常州实验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继续聚焦范式提炼、课程构建、评价探索、学校品质发展、区域优质均衡5个核心目标,布局顶层设计、汇聚基层力量,继续全力推进行政导引、项目建设、技术培训、课堂展评、资源共建等8项行动。常州实验区建设案例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评为“2021年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案例”,用以指导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学习的专著《实用极简教育信息技术教程——在你熟悉的场景中跟我做》正式出版。
二、“三新”实施扎实有效
自2020年底常州获评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以来,常州实验区建立起教材培训国家、省、市、区、校五级联动机制,保证了课程与教材实施的导向性和科学性;发挥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教学沙龙、联校展示等研修活动的经验孵化器作用,保障了课程与教材实施的时效性和时代性;构建教材使用情况监测指标体系,建立了教科研人员新教材使用指导制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生态全面形成。
三、劳动教育精彩纷呈
常州实验区全面强化劳动教育,从教育理念、课程研发、教学实践、素养评价、支持保障等方面整体构建市域“五一协同”劳动教育实践范式,旨在完整地育人,育完整的人。获评全国首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和课程教材研究所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实验研究项目实验区。《江苏常州:打造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的“常州样本”》获评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并在《人民教育》上全文刊登。《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范式创新的实践探索》获评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法治教育特色显著
常州实验区开展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完成集目标价值、五维法治素养、五类课程内容、五大实施路径、五彩实效品牌为一体的“五合一”法治教育理论建模,整体设计法治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创建“5”彩法治大课堂品牌,探索出以案说法式、项目式学习等教学范式和模拟听证会、模拟法庭、模拟政协等实践范式。《思政课程中开展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创新实践》荣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22年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五、关键问题区域辐射
近5年来,常州实验区利用线上线下平台持续推进全国教师教育资源联盟活动,围绕学科“教学关键问题”深入开展研究。(1)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厘定学科教学关键问题;(2)编制各学科教学关键问题清单与要点,为教师教学提供系统指导;(3)围绕学科教学关键问题,摄制丰富的教育教学微视频,供师生借鉴;(4)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引导教师深入思考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目前,初高中英语、生物、地理、物理等学科在教学关键问题研究上取得阶段性成果,并不断向小学及其它学科延伸、辐射。
六、校本教研迭代升级
常州实验区以队伍建设、文化营造、制度优化、特色凝炼、案例开发、课题研究、交流展示等为主要任务,逐步形成完善的校本教研工作体系,着力打通课程标准落地最后一公里。实验区进一步优化优秀教研组评选标准、工作方案,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教研组有效开展研修活动;举办示范教研组风采展示与经验推介活动,发挥优秀榜样的示范、激励、借鉴作用。“常有优研”教育品牌逐步形成,切实推动学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七、评价改革引领辐射
常州实验区持续推进评价改革,引导中小学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一是紧扣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理念和要求,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命题和各学科学业质量监测。二是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测试框架,研发系列测评工具,实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三是召开质量监测反馈会,为学校改进教育教学提供指导建议。评价改革有效提升了区域教学管理水平和学科教师专业发展。
八、聚焦减负提质增效
常州实验区积极落实“双减”工作决策部署,高位统筹、精准发力、凝聚合力,推动“双减”工作常态长效。实验区突出综合改革导向、系统集成导向,统筹推进作业管理、课后服务、协同育人、教师减负、监管治理、风险防范等行动,形成了部门协同推进机制、专题调研指导机制、典型示范推广机制、经费长效保障机制、督导检查问责机制,促进“双减”常态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