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爱与责任:整体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南川实践
重庆南川实验区
(此项目获2021年重庆市教学成果特等奖)
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中心 时间:2022-11-02

      一、问题的提出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乡村振兴最终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无疑是解决“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对接和服务好乡村振兴战略,更是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南川区一直面临农村学校基数大、底子薄、质量差、发展难的困局。通过开展“百校千师访万家”活动和“教育要发展,我们怎么办”大讨论,我们理清了农村学校发展的优势与不足,集中力量破解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农村学校如何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守住底线,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克服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农村教育如何立足农村学生的特殊需求,提供多元化的支持,满足农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一)探索积累期(2011年-2013年)。开展广泛调研、组织深入讨论,提出区域教育理念,积极推进“两课”建设,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支持和帮扶力度,鼓励学校自主思考和探索。

      (二)瓶颈突破期(2014年-2016年)。从“守住底线标准”和“满足学生需求”两方面入手,扬长补短,通过学校课程方案编制和建设规范的校本课程,强化课堂核心,优化队伍建设,提升课程领导力。

      (三)深化推广期(2017年-至今)。强力推进课程、课堂、课题“三课”联动,丰富课程资源,深化“基于标准的教学”课堂教学改革,办好家门口的优质学校,提升农村孩子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成果主要内容

      (一)创新区域教育理念,推动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确立了“爱与责任”的区域教育新理念,以更加包容和积极的眼光看待农村教育,守望乡村,安心从教,用爱心培育爱心,用人格塑造人格。二是提出了“热爱家乡、守望田野、遵循规律、自然生长”的农村学校办学新主张,着力培养“自信成长、快乐生活、从容学习、创新思考”的农村学生,能够带着乡情乡愁走出去,学习与奋斗,也能够怀抱理想信念走回来,服务与振兴农村。

      (二)实行兜底管理,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是形成了“规范+特色”的农村学校课程方案。二是构建了“基于标准”的农村学校课堂教学规范。三是通过课表公开、专项督导、教学视导、三级“问课”、素质测评等,形成了“守住底线”的农村学校监督机制。四是采取走教、支教、帮教、带教、送教等方式,改善了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

      (三)建立保障支持体系,满足农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一是开发有“泥土味”的乡土校本课程,丰富农村学校课程资源。二是搭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国家、市、区、学区、校五级教研平台。三是通过系统规划并实施“四有八为”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品牌课程,实行“代理家长”“寄宿之家”管理模式,建立寄宿学校“生活导师制”,开展“全员体育”“全员美育”两大活动等实施多元协同的农村教育服务内容。

      四、取得的成效

      (一)办学水平有提升。全区农村学校办学质量显著提升,学校特色不断彰显,生源流失现象也有一定程度缓解,甚至个别学校生源开始回流。所有学校都研制了学校课程方案,全区公开出版了《学校课程方案编制》《建设规范的校本课程》,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校本课程建设格局。

      (二)教学成果更丰富。“乡村教育的南川实践经验”在重庆市教育学术年会交流,并承办分论坛四“深化乡村教育改革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区域推进学校课程领导力改革试点成果》荣获重庆市第四届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成果二等奖。全区教学成果获奖实现从零到多的突破,2个项目获评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16个项目获评重庆市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

      (三)区域教育获肯定。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率先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代表重庆市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经验。获评“全国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践示范区”,创成“全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全国实验区”升级为“全国示范区”,驱动教育发展“换道超车”。北京朝阳、广州南沙、重庆渝北、璧山等市内外区市县近90个次7000余人次前来考察学习农村学校发展经验。央视、新华社及《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各级主流媒体报道南川教育近2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