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关注教材建设 强化使命担当
——教材所第二、第六支部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赴首都师范大学教科书博物馆学习考察交流
来源:第六党支部 时间:2024-04-03

       2024年3月25日下午,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第二、第六支部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成员,在支部书记付宜红、王杉杉的带领下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教科书博物馆开展学习考察活动。



       青年同志认真倾听了讲解员的详细介绍,浏览翻阅了一些珍贵历史教材史料,并与馆藏教科书的收集者——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课程教学研究所所长石鸥同志进行了广泛交流。



 


       3万余册跨越清末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涵盖全部学段学科、覆盖全国各个省份的老课本,见证着中国教科书百年间的变迁与发展,让所有参观者真实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精神力量和使命担当。

       第六支部纪委办(审计处)党小组感叹:纵观这些泛黄发旧的教科书百年发展历程,它们不仅是作为传递知识的媒介,更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承载着启迪思想、唤醒民族意识的重任。一批批有识之士、革命先烈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教育开启民智才能救国,他们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编写教科书、传播新思想,培养出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敢担当作为的时代英雄,推动民族复兴从理想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第六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编辑肖佳晓看后说,教科书是时代教育发展的产物,是特定时期教育生态的总结和反映。首都师范大学教科书博物馆里的教科书藏品,其重要价值在于呈现中国百年来的教育发展轨迹。最让我感叹的是,这里收藏的所有教科书,竟然都是石鸥教授这么多年来“自掏腰包”在旧书市场上殷勤收集的!大家都被石鸥教授对教材事业的一片赤诚、无私奉献之心所感动。

       第二支部中小学课程研究中心副编审吴艳玲认为:党的二十大对教育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首次明确提出“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首先需要摸清自己家底,对我国历史上教材建设和发展情况有个基本的了解。本次在首都师范大学教材博物馆,看到晚清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各种版本、各种类型的中小教材。有的教材较为罕见,市面上很少能够见到。有的教材类别较特别,与现在教材体系有较大差异。如抗战时期的国防算术课本、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课中的木工课本等。这对我们当前的课程教材开发建设都有一定的启发。

       尺寸教材,国之大者。党中央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强调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通过这次与百年教科书的“对话”,两个支部全体党员干部深感作为服务国家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普通工作者的荣耀与自豪,更增强了与时代同频、与国家共振的责任与担当。身处新时代新征程,面对新格局新挑战,大家表示必须秉承先辈教育救国的理想追求与情怀信念,为教育强国建设、为课程教材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