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是根据一个主题由若干个或详或略的片段组成的。写好了片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写好了一篇文章。片段描写包括景物、人物外貌、心理活动等片段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片段描写相对较难。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写好表现人物特点的片段呢?下面介绍三种方法。
一、扩句法
扩句就是将一个最简单的句子加上一些修饰词,把句子写具体。在进行片段练习时,仅仅扩句是不够的,还要把一个句子变成两个,三个句子……就成了片段。从句变成段,可以分步进行。例如给学生一个句子:“他迟到了。”第一步,给句子中的“他”加上表示动作的词语,让读者知道他是怎么进来的,扩成:“他迟到了,轻轻地推开门,低下头,快步走进了教室。”第二步,补充“他”的神情和语言,扩成:“他迟到了,轻轻地推开门,红着脸,喊了声“报告”,低着头,快步走到座位上。“第三步,补充周围人们的反应,扩成:“他迟到了,轻轻地推开门,喊了声‘报告’。老师和同学们的目光刷地一下投向他,顿时,他的脸红了。老师严肃地问道:‘怎么又迟到了?’他低下了头,嘴巴张了张,却什么也没说。老师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说道:‘进来吧。’他低着头,加快脚步,来到自己的座位,轻轻地坐了下来。”
如此这般,通过多次的练习,让学生在扩写中体会到,写具体,就是将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写清楚,人物特点就表现出来了。
二、珠串法
有些同学叙述一件事,往往用“不一会儿就做完了。”一句话概括地叙述,这样写内容就显得空洞、干瘪。所以片段练习中,可以给学生若干个表示动作的词,让他们围绕一个中心,发挥想象,把这些词都用上,写一段话,再适当补充一些修饰性的词语,人物的特点在片段中也就有所显现。如用“拿”、“夹”、“放”、“捏”、“挤”、“冒”等一系列动词,描述一件事情的过程。
例文:《包饺子》
我拿起饺皮,用筷子夹起馅,小心地放在饺皮儿上边,两手使劲一捏,只觉得黏黏糊糊,仔细一看,“哎呀!”我不禁喊出声来——原来是我用力过猛,挤破了饺皮儿,馅冒了出来。我赶紧“急救”,又拿起了一块饺皮儿,堵住破的地方。可馅又从另一边冒了出来。我急忙又用另一块饺皮儿裹住那一边,才算堵住了“漏洞”。我终于用三块面皮包了一个饺子。这时,爸爸已经包了五六个了。我包的饺子排列在它们中间,挺着“将军肚”,真叫我不好意思。
用上这些动词描述包饺子的过程,给人以真实的感觉,还能把“我”的笨拙、可爱的的样子展现给读者。
三、表演法
多数小学生都有表演的欲望, 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场景,让他们进行表演。表演吃饭,表演嗑瓜子,表演等人……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然后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大家都写好了,再将场景描写放在一起评议,孩子们就知道该怎么写,什么样的片段是优秀的。
例文:《擦玻璃》
别看刘畅的个子矮,可是每次大扫除,她擦的玻璃最干净了!你看她敏捷地踩着椅子上了桌子,又从桌子迈上窗台。她先用一块干布掸了掸玻璃,然后再换一块潮湿的抹布,踮着脚,一只手抓住窗棂,另一只手从上到下用抹布蹭玻璃。接着,又自上而下从左到右蹭了一遍。玻璃上有污点的地方,她就哈一口气,使劲蹭几下,还不干净,她又用手指抠几下,啊,污点终于被她消灭了。她从窗台上下来,站在地上,端详着被她擦得一尘不染的玻璃,美滋滋地笑了。
通过仔细观察擦玻璃表演,习作中再运用观察到的“踩、迈、掸、踮、抓、蹭、哈、抠”等词,就把擦玻璃的过程写得很具体的同时,还把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
以上三种方法简单易行,如果每周能练习1-2次,坚持一个月,效果就出来了。当然,习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仅需要耐心、细致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还需要培养孩子善于观察,勤于积累,才能“我手写我心”。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建设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