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精选与整合,以核心问题牵动教学
时间:2022-04-29

学科核心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设计学科核心问题需要基于课程标准,落实教材内容,切合学生需要。而基于学科核心问题的整合性教学策略的运用则需要明确学科核心问题,确定整合课型,落实感知体验、自主发现及追究反思三项活动。


一、学科核心问题及其生成设计策略


1学科核心问题的概念、特点及类型

学科核心问题指学科教学中那些既能整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又能促进学生主动活动和积极思维,贯穿于整节课并在其中居于中心地位的问题或任务。

学科核心问题具备如下特点:情景性(核心问题应在具体情景中,具有情景性、真实性、生活化的特点);包容性(核心问题要能涵盖、统摄其他的子问题);探究性(核心问题要有探究的空间);契合性(核心问题要与教材本质与精髓契合,与学生契合,触及学生情感及思维深处)。

学科核心问题的类型及内涵如表1。

from clipboard


2学科核心问题的生成设计策略

学科核心问题的设计有以下三个基点:触及学生心灵的深处(兴趣的引发处,情感的共鸣处,思维的迸发处),深入学科知识的本质(强调学科思想方法和抓住学科基本结构等),引导学生持续地发现与建构。学科核心问题设计有以下三个切入点。

(1)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的基本理念、目标,提出了课程的实施建议及面向全体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学科核心问题是贯穿于整节课并在其中居于中心地位的问题或任务,设计时首先应考虑课程标准的规定与要求。

(2)教材

抓内容。如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海上的日出》一课,课文的最后有一句中心句“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教师从这一句子入手设计核心问题:“为什么说海上的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抓冲突。如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小抄写员》一课,课文描写了小抄写员叙利奥帮爸爸完成抄写工作耽误睡眠导致学习状态不佳,深受爸爸误会。教师设计了“叙利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一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叙利奥的内心冲突,感悟叙利奥这一人物形象。

抓应用。如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购物策略》一课,教师着眼“根据实际需要,对常见的几种优惠策略加以分析和比较”这一目标,提出“去哪家买最合算呢?”这一核心问题,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学会应用。

(3)学生

核心问题的设计要关注学生需要和学生活动。学生需要一方面是学生本身的需求,即学生想要通过上课了解和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处在该年龄段应有的发展需求。教师设计时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切入点,通过前测进行了解,在课堂上完成师生共构。

以学生活动为切入点时要体现三方面的关注:关注学生的年段特点——每个年段的小学生身心特点不同, 适宜的学习活动也不同,教师可从适宜的学习活动出发设计核心问题;关注学科的学习特点——不同的学科,侧重的内容不同,可根据学科特点设计核心问题;关注课型的学习特点——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可根据课型特点设计核心问题。


二、基于学科核心问题的整合性教学策略

基于学科核心问题的整合性教学,指教师根据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定整合目标与核心问题,创造性地将学科内或学科间的各个要素进行有效组合,使其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在解决核心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基于学科核心问题的整合性教学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学科核心问题。

1基于学科核心问题的整合性教学的层次  

基于学科核心问题的整合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挖掘、重组、融合。由此产生教学的三个层次:挖掘教材资源,以课时内容为单位开展整合教学;重组教材资源,以单元、学期、学段为单位进行教材资源重组,以更大范围的内容为单位开展整合教学;专门开设综合课程,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实践学习。

2基于学科核心问题的整合性教学的基本思路(图1)  

from clipboard


3基于学科核心问题的整合性教学的一般流程

基于学科核心问题的整合性教学的一般流程为:问题驱动—感知体验—自主发现—追究反思—渐次提升。


三、基于学科核心问题的学科内整合教学策略运用——以语文学科为例

1明确学科核心问题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并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将语文的学科核心素养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我们需要根据核心素养明确整合的目标,再根据目标提出核心问题。

2确定整合课型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整合课有一些已操作、较普及的课型,如读写联动课、阅读鉴赏课、口语展演课、复习练习课。

以读写联动课为例。学习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松鼠》《小虾》两篇课文时,学生已经完成教材中《可爱的小生灵》这一单元的内容,对文中的小虾和松鼠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聚焦小动物的活动,将阅读与习作课进行了组合,从而使学生的阅读更有针对性,也使写有章可循。第一步:品析“小虾吃东西”这一段,作者怎样把“小虾吃东西”写生动具体?第二步:比较“松鼠搭窝”与“小虾吃东西”,有什么发现?第三步:判断“画眉鸟洗澡”,作者用什么方法把画眉鸟洗澡写得生动具体?通过以上三步,了解动物活动的特点,仔细观察动物活动,并提高学生准确运用动词进行有序表达的能力。再通过第四步,观察一个小猫打球的视频,引导学生把小猫打球的活动写得生动具体。

3落实三项活动

整合的目的在于通过重组挖掘更深层的意义,拓展更广阔的内容,因此,有一些活动是整合教学需落实的,其一是感知体验活动;其二为自主发现活动,其三为追究反思活动。通过这三项活动的落实,我们可以实现学生学科素养的渐次提升。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时,将李白的诗《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放在了一起,以对比的方式,将两首诗进行了整合教学。在分别感知两首诗的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尝试去发现:从这两首诗中,诗人用了一种相同的表达方法,你有没有发现它是什么?学生很快就能发现,两首诗里都用了夸张的表达方法,“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接下来,教师引导,李白被人称为“诗仙”,他的很多诗里都有这种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表达。

总之,基于学科核心问题的整合性教学策略意在通过精选,找出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再将其整合;教师以核心问题的解决为载体,指导学生在主题活动中进行体验与探究,以此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

(叶筠,四川省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华润分校校长;黄春燕,四川省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华润分校校长助理;张琳玲,四川省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华润分校教科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