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增强农村初中教师归属感的几点建议
时间:2022-04-29

教师归属感是指教师在与所在学校的长期工作、互动、交往过程中,在思想上、心理上、感情上对所在学校产生了认同感、公平感、安全感、价值感、工作使命感和成就感,这些感觉最终内化为教师对所在学校的归属感。教师归属感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一旦形成,会使教师产生内心自我约束力和强烈的责任感,调动教师自身内部驱动力并产生自我激励,最终推动所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增强教师对所在学校的归属感是一个值得农村初中探讨且意义深远的话题。


一、农村初中教师归属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农村初中教师能否在所在学校尽心尽责,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对所在学校归属感的影响。从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层面分析,农村初中教师归属感缺失的主要包括三方面因素。

1.社会原因

其一,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优质生源向县市区域流动,优质教师的流动也变得愈加频繁,进而导致农村初中师资结构失调,断层严重,农村初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遭受重创。其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巨变,一些不良思潮趁机入侵校园,学生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明显抬头,加之初中生又处于青春期,叛逆性格特征明显,师生情感交流减少,冲突增加,可能会使农村初中教师对于学校的归属感降低。其三,农村初中教师社会地位不高、社会保障体系欠缺,工资待遇低,缺乏认同感。

2.学校原因

有些农村初中教育观念落后,仍将应试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以升学率为标准,每次考试都把各班各科的成绩统计印发,对每个教师的教学成绩进行详尽分析,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有些农村初中时有损害教师权益的现象发生;有些农村初中教师工资结构不合理;有些农村初中教师培训得不到保障;有些农村初中教育教学评价制度不科学;有些农村初中教师工作满负荷;有些农村初中管理缺乏民主化,等等。这进一步引发了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感的产生。

3.教师个人因素

首先,部分农村初中教师师德缺失,热衷于搞“有偿家教”,利欲熏心,唯利是图。其次,农村初中教师的性别、户籍、教龄、所教年级、所教科目、职务、职称、学历的不同造成他们对归属感的认识度也不同。再次,农村初中教师个人的婚姻状况、身体素质、心理健康与否等因素,也会造成教师对所在学校工作的负面效应。


二、增强农村初中教师归属感的几点建议

从影响教师归属感的原因出发,寻找增强农村初中教师归属感的途径亦可从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三个层面予以考虑,本文仅就学校管理层面进行了思考。


1.途径一  制定健全的薪酬制度

(1) 薪酬是学校教师实现“生理需要”的基本来源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51年就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只有满足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后,才会有“爱与归属的需要”。薪酬是学校对教师付出的劳动所应当给予的一种直接经济回报,并反映出学校对教师所付出劳动的重视及认可度,同时也是学校教师用以满足马斯洛“需要层次”最底层——“生理需要”的基本来源。因此,农村初中要建立与其他学校相一致的教师结构工资、绩效工资、“五险”保障等制度,确保教师衣食无忧。一所农村初中要想吸引优秀教师、留住优秀教师,还要提供在同地区、同行业都具有竞争力的薪资报酬。健全的薪酬制度是农村初中赢得教师归属感的第一步。

(2) 福利是农村初中赢得教师归属感的又一渠道

除薪酬外,农村初中还应通过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等方式增强教师归属感。譬如,我校每年都免费给教师安排一次健康体检,在教师获得一些教育教学荣誉时给予额外的物质奖励。我校还把教师的业务培训作为一项福利,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并进的办法,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力地提升了教师的幸福指数。


2.途径二  培育特有的校园文化

(1) 校园文化是不可效仿的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软实力,是增强学校凝聚力、吸引力和提高教师归属感的重要方法。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办学灵魂,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教职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校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教育教学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学校管理、教师行为方式与学校对外形象的总和。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校风、教风、学风、道德行为风气及其制度文化,它不仅仅是写在墙上、印在纸上、挂在嘴上,更多的是弥散于校园的空气中,在师生的口耳相传中,在校园生活的故事与人物的精神浇灌与浸润中。相比之下,它是永远不能被复制的。

(2)校园文化帮助农村初中教师“自我实现”

校园文化是教师在所在学校的精神食粮,它能够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行为,并使之尽可能地向实现所在学校办学目标靠拢。而当农村初中的阶段性办学目标得以实现时,教师都将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行为的价值。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要。当这种满足得以实现时,农村初中教师将获得无限的精神激励,对所在学校产生更加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其归属感。譬如,我校在“精致塑造品牌、大气成就未来”这一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已精心培育出独具特色的“青蓝工程”——教师专业化发展文化;“我们在一起”——团队合作文化;“老师好”——学生礼仪文化。


3.途径三  创设舒适的人文环境

教师的精神生活决定了课堂生活的质量,教师的文化素养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品质,教师的心灵力量预示着学生的生命强度。因此,农村初中给教师营造一种舒适的人文环境,提升教师的精神品位,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无疑会起到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农村初中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上,要注重培养其应对学生差异的能力,在教师考核和评价上要建立并充分发挥教师专业团队的力量,维护教师作为“专业人”的内在专业权威和尊严。譬如,我校建立的各教研组每学期安排一次集体外出听课(并且要求指定专人在周前会上汇报学习成果)和各备课组定期组织教师磨课等机制,有效地激发了教师的内驱力。一旦农村初中教师的专业内在尊严感和价值感被激发,其对所在学校的责任感、归属感亦会随之增强。

农村初中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技术”力量,农村初中有责任和义务关注每个教师的身心健康和专业成长情况,甚至可以关注教师生日、家庭情况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到教师工作的心理变化等。如我校对外省籍教师每年给予两次探亲假经费补贴;每逢中秋节,学校发放月饼给教师;每逢端午节,学校食堂发放粽子给教师;每逢教师节,举办庆祝活动。

活动是落实文化的最好载体,农村初中还可以根据教师的社交需求,经常开展一些健康的娱乐活动,使其生活丰富多彩。我校经常组织的活动有:教职工50米迎面接力赛、教职工乒乓球友谊赛、教职工篮球友谊赛、教职工同心鼓比赛、教职工好声音表演赛;还建立教职工排舞俱乐部、教职工自行车俱乐部、教职工羽毛球俱乐部等,让教师分享到“学海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增强其归属感。

这类基于细节的活动,强化了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家庭”情感。随着我校进一步的发展壮大,舒适的人文环境正在每位教师的心中扎根发芽,教师的归属感油然而生。

任何一个单位要发展,关键在于能够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对于农村初中来说,就是要扎扎实实、真真切切地把我们的“核心生产力——教师”放在心上,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师在内心深处把学校当作“共荣辱、同命运”的大家庭,从而构建起强烈的归属感。


(作者:童永圣,浙江省临海市学海中学校长,台州市名校长,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