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四大素养展示高中地理课程核心价值 ——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朱翔、韦志榕
时间:2022-04-29

问:本次修订针对了地理课程改革中的哪些问题?

答: 自2003 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颁布,距今已经十多年了。调研结果表明,实验稿得到了广大地理教师的高度认可。但是,成就与问题是并存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教师认同“三维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教学目标只重视落实“双基”的状况。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将“三维目标”割裂或是贴标签的情况,使教育目标无法在同一个学生身上得到“整体表现”,削弱了课程的育人价值;二是教师认同地理课程结构,认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开设,突出了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性和选择性。课程体系不刻意追求地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避免了过于专业化和学科化。但是,从课程内容来看,有些模块内容容量过大,与课时不匹配,一些主题教育内容,如地球科学、海洋权益、国家安全等尚不够充分。此外,生活性、实践性的内容明显不足;三是教师认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并且积极付诸实践,传统课堂上“满堂灌”“一言堂”的状况有明显改观,探究式学习方式渐成气候。但是,总体来看教学仍然没有跳出“教知识”的窠臼,尤其是引导学生走进真实的自然和社会的地理实践活动凤毛麟角;四是教师认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但是,没有统一的学业质量要求,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业水平无法测量。这些问题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问:新修订的地理课程标准关注、凸显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提出的哪些新思想、新理念?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国家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理念,例如,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任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等等,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顶层设计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凸显,尤其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学科优势。这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以这些新思想、新理念为指导,努力将其融入到课程具体内容中。我们将此作为地理课程标准修订应承担的重大责任。


问:新修订的地理课程标准中,凝练了四个地理核心素养,依据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答: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亮点之一就是凝练学科核心素养。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从地理学科维度、中国地理课程百年发展维度,以及国际地理教育比较等维度,对学术领域的地理学科和课程领域的地理学科进行了深入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地理学的使命、目标、思想方法和手段,并结合高中地理课程的特点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确立为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的确定,有其坚实的地理学基础,也凸显了地理课程的特色。四个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包含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相互影响,并从思维方式和行动能力两个方面,对学生形成人地协调观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问:新修订的地理课程标准中,三类课程有怎样的设计安排?在每个模块中如何结合课程内容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必修课程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设计关注学生的共同基础。与原地理必修课程内容相比较,修订后的课程内容相对宽而浅,使学生了解我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什么样子的、人们是如何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人们应该秉持什么样的发展观。此外,强化了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要求,如明确要求进行地理观察、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真实的地理情境中学习;明确通过探究自然和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提升借助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将地理作为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的学生必须全部学习的,课程设计关注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时代性。例如,《自然地理基础》加强对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的认识,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观念;《区域发展》加强对区域创新发展和转型发展的认识,树立区域协调发展的观念;《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加强对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关系的认识,树立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利益的观念。这部分课程其他学生可以选择修习。选修课程则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学业发展或职业倾向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因循自然领域、人文领域、技术与实践领域,设计了9门课程。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除了要反映地理科学长期关注的地表格局、地表过程、人地耦合、可持续发展等主题,以及地理学正一步步从知识、科学走向决策支撑的发展方向外,更为关注的是地理核心素养在课程中的落实。据此,在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学业要求”中,都明确标识了结合课程内容如何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例如,必修课程地理2中的学业要求:“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收集和呈现人口、城镇、产业活动等人文地理数据、图表和地图(地理实践力)。能够描述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间现象及其变化,解释不同地方的人们对产业活动进行区位选择的依据(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够形成判断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初步意识(人地协调观)。”


问:新修订的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水平是如何确定的?起什么作用?

答:普通高中地理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高中阶段地理学习之后,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表现的总体描述。因此,与地理核心素养划分的4个水平等级相对应,将地理学业质量水平也确定为4级,保证两者水平层级的一致性。对学业质量水平的描述考虑以下两点:第一,学业质量要结合课程的具体内容,如水平1和水平2,结合必修课程的内容;水平3和水平4,结合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内容,便于教师操作,好用管用。第二,采用“表现性”水平描述的方式,通过由具有良好结构的情境到具有不良结构的情境设计,以及结合课程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的行为表现要求,测评学生在“什么情境”状态下“能做什么事情”,“做到什么程度”,而且不同水平之间体现进阶学习思路。如学业质量水平1“在简单、常见的情境中,能够辨识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简单分析其中两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学业质量水平2“对于给定简单的地理事象,能够简单分析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中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解释地球演化、热力环流、水循环等的时空变化过程,辨识某些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和结果……”。

普通高中地理学业质量水平是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依据。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学业质量水平2是高中毕业生在地理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在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命题中要重点理解和把握;学业质量水平4是选择地理作为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的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在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命题中要重点理解和把握。


问: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答: 在课程标准的“ 教学与评价建议”部分,从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角度,提倡教师尝试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比如问题式教学和表现性评价等。问题式教学是用“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的教学方式,具有问题中心性、学生主体性、思维多向性等特点。问题式教学强调寻求教学过程的整合性、学习情境的真实性、学习过程的探究性,而地理核心素养是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境遇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交往性学习、操作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去获得,因此问题式学习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式。表现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某项任务或任务群时所表现出的语言、文字、创造和实践能力的评定。

表现性评价能够实现教学与评价的整合,评价不仅仅是教学之后的一个环节,而是整合在教学过程之中,学习、教学与评价构成一个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有机体。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因此表现性评价是适合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