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依托信息技术“助推器” 打造优质教育“共生圈”
时间:2022-04-29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一直致力于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均衡化,并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高位的优质均衡发展生态环境。锦江区教育信息化工作被誉为四川省的“排头兵”。


一、硬件配备标准化,保障环境建设基本均衡

(一)标准化配备确保硬件均衡

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最直观的体现是在办学设施设备的均衡上。锦江区所有学校、幼儿园的教学设备配备都做到了不低于四川省或成都市制订的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在标准化的前提下适度体现个性化、前瞻性。因此,不管是传统的名校或名园,还是一般的学校或幼儿园,锦江区在教育装备上都努力做到一视同仁,体现硬件保障的均等化、公平性,用装备的“公平公正”促进学校发展的“优质均衡”。

(二)信息技术环境做到三个“满覆盖”

依据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和推动全区课堂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锦江区着重在信息技术环境建设上加大投入,几年前就已实现三个“满覆盖”。

一是数字网络满覆盖。全区学校、幼儿园基于IPV6实现了市—区万兆、区—校(园)千兆光纤互联,无线和有线双网运行,按照“信号数字化、终端网络化、应用平台化”的“三网合一”技术全面完成了校园网升级改造,形成了“互联网+”教育环境,为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网络保障。

二是互动课堂满覆盖。全区学校的所有教室(含功能室)均安装了交互式电子白板。通过手持终端、反馈器、学科APP等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人机互动、大小屏互动、师生互动已成为锦江区学校课堂的教学常态。

三是录播教室满覆盖。全区每所学校都建设了至少一间高清录播教室或微格教室,这为教师即时录课上传和其他教师在线观课、评课及教师自主磨课创造了条件。


二、资源建设优质化,促进区域学校共享共赢

(一)共建优质资源

锦江区充分认识到自主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在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方面的价值所在,在云技术支持下,通过“区校共建、云端存储、分级管理”的新型教育资源建设模式,建成了“锦江教育资源云平台”。平台设有“锦江微学堂”“视频资源中心”“虚拟实验室”“云数字图书馆”等8大模块,资源总量达4TB,是名副其实的资源“大Mall”。2015年以来,锦江区面向全体教师大力开展微课征集活动,对于推动全区学校优质资源共建、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颇有助力。截至目前,已经分三批次征集优质微课4000余节,为锦江学子实现时时、处处在线学习奠定了资源基础。锦江区还将把微课募集工作持续下去,力争让优质微课涵盖基础教育各学科、各学段的所有重难点。

(二)共享优质资源

锦江区共建优质教育资源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区域共享,让全区所有学生都能平等地享有优质教育资源。为此,“锦江教育资源云平台”所有资源免费向全区学校开放,不管是传统名校还是一般学校的教师、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账号随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三)共赢发展机会

锦江区通过高品质网上教育视频直(录)播系统实现了传统名校与区内结对帮扶学校跨时空的互动交流。传统名校依托信息技术手段与对口帮扶学校实现了“同步备课、同步授课、同步作业、同步考试”。在优质资源向外辐射的过程中,传统名校的师资队伍获得了更多的成长机会,学校美誉度越来越高;被帮扶学校在与名校的“共舞”中实现了更快更好的发展,形成了“双赢共好”的局面。这可以说是探索出了一条教育精准扶贫和学校共生共赢的新路径。锦江区的创新做法在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作为典型案例被推介。


三、教师发展多元化,拓宽路径整体提升师能

(一)开发网络空间促教师个体成长

在全国大规模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之前,锦江区就通过自主开发的“教师网络成长空间”,在全区开展“教师素质增益网上行动”。面向不同学科、不同信息素养的教师,以“私人订制”的形式开发网络教育技术能力学习课程,以学分登记和模块考核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过程性管理,实施引领式、自主式、协作式学习, 并拓展教师接受培训的时间和空间, 有利于教师“ 随时学” “ 随处学” “ 有选择地学” , 规模化、区域性地补足教师个体的信息化“素养之钙”和“能力之钙”。

(二)创新教研方式促教师团队发展

在“互联网+”环境下,锦江区把创新性的教研活动融合在常规教研活动之中,以在线教研、空中观课、视频教研、微格教研等非传统教研方式为手段,实现教师间形象直观的相互听课、无缝对接的线上探讨,增强了教师团队互帮互助的临场感和亲切感,缩短了教师团队互教互学的距离感和空间感,有效促进了全区所有学校教师学科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

(三)组建研修团队促名师高位引领

锦江区自2012年以来,组建了6个“信息化名师工作室”,为区域每一所学校培养了教学信息化“种子教师”不低于10人,总计达400多人。“信息化名师工作室”坚持以“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为研修主题,围绕提升研修成员的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开展研修活动。工作室主持人是来自小学和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名师,他们既是学科教学骨干又是信息技术能手,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传帮带”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有效提升了“互联网+”环境下区域教师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这项工作成为2015年教育部基教二司和中央电教馆评选出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优秀案例之一。


四、学生学习个性化,助力成长满足选择需求

(一)创新理念,追求“易教爱学”

锦江教育人在教育信息化工作实践中率先提出了“e教i学”理念。“e教i学”既是“互联网+”环境下的教与学手段,更体现了锦江教育人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易教爱学”的价值追求,即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师教学变得更容易,让学生对学习更热爱。

(二)开发平台,支持学习个性化

锦江区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使命和“e教i学”理念,催生了“锦江微学堂”APP的诞生。“锦江微学堂”APP是一个以互联网为依托,为教师、家长、学生构建的教育资源应用与学习支持系统,包括供教师使用的“锦江e教”、供学生使用的“锦江i学”和供家长使用的“家校@通”。其中,“锦江i学”是核心功能,它能有效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终端,平板电脑、手机均可;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课前、课中、课后都行;自主选择学习地点,在学校、在家里、在一切有网络的地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身学习的进度、深度和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结果和学生平时的学习反馈,通过“锦江i学”推送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助力学生实现最优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锦江区有两所相对薄弱的学校,通过“锦江微学堂”APP的推广应用,课堂变化非常明显。学生借助“锦江i学”,在课前学习指定的微课内容,改变了学习方式;课堂教学实现了流程再造——从“先教后学”变为了“先学后教”,课堂有效“翻转”。学生听课有了前置准备,教师教学更具针对性,课后作业推送也更具个性化。因此,这两所学校近两年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先后“摘帽脱贫”,成功挤入“成都市新优质学校”的行列。


(作者:曾乾炳,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教育局电教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