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针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滥用多媒体,弱化语文学科功能等问题,提出多媒体的运用应当紧密地联系教学内容,为课堂教学服务;多媒体的运用不能让语文课堂失去本真,不能代替学生的主动阅读等建议。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电子媒体已深入课堂,成为很多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这些信息技术与电子媒体的合理运用,使课堂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场景,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我们也发现,在一些语文课堂上,不少语文教师因认知不足而陷入误区,滥用多媒体,致使语文学科功能的弱化,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我们先来看以下两个案例:
课例1:四年级上册《飞向蓝天的恐龙》
(课件出示句子)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
1.播放约两亿三千万年前恐龙的图片(此图片为网络上搜集的想象图),出示文字让学生读一读。
2.播放数千万年后形态各异的恐龙图片(出示八张不一样的恐龙图片,配以课文中相关句子进行说明)。
3.播放像鸟类的恐龙图片(一共四张图片,结合课文的句子,以演化过程的方式出现)。
4.读一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课例2: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
师:圆明园中有哪些景物是仿照各地名胜或根据诗情画意建造出来的呢?请用笔画出来。(生自读,画出海宁安澜园等景物名称)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所写到的景物吧。(共播放幻灯片共12张,学生发出阵阵惊叹)
师:这些只是圆明园里一小部分的景观而已,可见其被毁灭前是多么美丽壮观啊!让我们来把这段话美美地读一遍吧!(生齐读)
应该说,类似的教学案例在语文课堂上并不少见。在《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案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教师出示13张从网络或者科普读物上搜集到的图片,让学生看得十分过瘾,其中结合了课文中的句子,似乎也帮助学生了解了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但作为一节语文课,其最基本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想象,全都被课件演示所代替。整堂课下来,学生没有真正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也没有独具特色的想象与生成,能记住的可能也就是教师精心制作的恐龙图片而已。这种利用多媒体课件替代学生学习过程的课堂教学,看似精彩纷呈,其实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其忽略了学生对文中表达十分准确的语言的学习和感悟,因此这堂课是不成功的。
而《圆明园的毁灭》这一案例中,教师则是简简单单地把那些著名景点“复制”到大屏幕上,没有根据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需要而进行选择,也没有将文本内容中“金碧辉煌、诗情画意”等词语的品味融入其中。教师只是盲目地运用多媒体,学生难以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对圆明园最终被毁灭从心底里感到痛惜,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如此运用多种媒体组织教学,也就失去了其最重要的意义。
从以上课堂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教师在语文课堂中不能科学、合理、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无法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还可能会产生副作用,严重分散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影响其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那么,怎样才能让多媒体运用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实现其应有的辅助功能呢?
一、多媒体的运用应当紧密地联系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如何实现这一核心目标呢?当然是要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应当紧密联系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理解和感悟为目标。但是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盲目地追求语文课堂的“现代化” , 忽略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导致教学内容发生了位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难以得到提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清醒而充分地认识到:文本阅读才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只是为了更好地辅助学生进行学习。上述两则教学案例有个共同的错误,就是原本应当作为课堂教学主旋律的“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被一张张图片所代替,学生丰富的想象被局限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被眼花缭乱的视频图像所冲淡。试想,若只通过观看图片、播放视频就能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那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吗?语文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能运用丰富而巧妙的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深入品味语言文字,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进而产生丰富的阅读感受及深刻的心灵体验。因此,脱离语言文字训练和学习内容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与呈现,反而会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禁锢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多媒体的运用应当努力为课堂教学服务
有位教师在执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第三段时,先让学生听教师范读,边听边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作者描写了小兴安岭夏季的哪些景物?表现了小兴安岭夏天怎样的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个比喻句,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想象,感受小兴安岭夏天的“美丽”这一特点。再播放小兴安岭夏天树木葱葱茏茏、草地上野花盛开的美丽图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学生对小兴安岭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句子。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对文本语言有了深刻的认识,他们在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小兴安岭的向往与喜爱之情。
由此可以看到,语文课堂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应当是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的,能唤起学生的形象再现感,加深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心理上的独特感受。这样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效果的学习过程,才是正确的、有活力的。
三、多媒体的运用不能让语文课堂失去本真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课堂丰富多彩,深受学生的喜爱。于是一些教师便努力在课件的制作上融入许多迎合学生的因素,并在课堂上反复运用。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少了,思考的过程没有了,语文课更像是“课件欣赏课”,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少了,语文课堂也失去了其最核心的要素。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评价一节语文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便是执教者能否通过语言的魅力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很多经典的文本语言,都是需要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反复朗诵,慢慢品味,才能真切地理解和感悟。特别是那些妙不可言的文本语言,如果只是用一幅幅画面去展示,反而会破坏作者精心为读者创设的美妙意境。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我们必须思考:怎样的教学过程才能让语文教学最为本真而可贵的东西得以保存?
例如,在教学《搭石》一课中“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时,如果仅仅以视听手段代替学生对句子的品味,就破坏了作者给我们创设的美妙意境。若能先让学生读一读,通过品读,想象走搭石的情境;在学生品读、想象之后,教师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走搭石的情境,让学生真切理解“协调有序”的含义;最后再让学生尝试着走一走教师在教室创设的“搭石”。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相信学生的阅读感受一定特别深刻。因为这样的教学过程,把语文教材、多媒体课件、情境再现有机结合,让学生深入文本,品读重点词句,并且亲身体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了学习过程,有效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能力,而且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到学习之中。
四、多媒体的运用不能代替学生的主动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和谐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这种互动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润滑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在讲台、鼠标之间来回奔波,学生只是被屏幕上精美的图片所吸引,那么课堂将沦为“学生与课件”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却因此缺少了更多的交流与沟通。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怎能得到有效提升呢?
听过于永正、王崧舟等许多著名特级教师的课,他们在授课时,极少看到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更多时候,他们所需要的只是简单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张辅助图片而已。但是他们却能用自己入情入境的范读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课文里的插图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独特的视角引导学生品味文字的内涵……他们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环节总是那么合理,富有启发性;他们简单朴素的教学语言,总是能让学生有所思考和收获;他们营造的生动活泼、扎实严谨的课堂,总是能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获得能力,受到教育。所以,真正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的,是融入课文语言文字中的主动、深层阅读,是建立在师生情感上的真诚对话与互动,是扎实有效的听说读写训练过程,这些远比多媒体课件更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陈志勇,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教师,小学语文高级教师,福建省语文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