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学习“两山”理论 优化教育生态
时间:2022-04-29

教育强国,实业兴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的今天,国家再次强调教育优先发展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五大文明”之一,纳入国策。从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看,“两山”理论不仅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南,也是指导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理论武器,是教育强国战略的核心原则。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教育事业不能采用单一向度的加强或提高措施,而要建立“结构”的思维,按照“绿色”“协调”的发展理念,从教育生态视角把握发展的方略。但现实中,不少地方在很多方面都暴露出“片面追求”的倾向,“结构性的问题”已十分突出,明显制约“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

譬如,在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少高校不甘心“应用型大学”的定位,片面追求升格为研究型大学,但在社会人群中,科研取向的比例一般不可能超过两成,不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可能在制造新一轮的人才浪费。又如,在基础教育评价中,有些地方将一本率(或人数)、北清数当作任务指标下达到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不计代价地聚焦少数,追捧“状元”,提高显性政绩,但随之出现大量带着消极体验走上社会的年轻人。再如,有些地方在义务教育阶段打造“窗口学校”,绕道“民办”体制,不惜过度扶持,聚焦优秀师资与学生,导致公办学校“萎缩”,择校加剧,竞争提前,校外培训迅速“孳生”,以牺牲多数百姓利益为代价,满足少数人群的子女教育需求。还如,忽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区学校超员,农村学校闲置,农村文化荒芜制约乡村振兴……

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是区域教育发展决策缺乏“结构”思维,忽视生态涵育。进一步究其原因,是某些地方政府在教育发展中的不当作为。具体表现与原因主要有:缺乏对政府发展教育责任的正确认识;“学业成绩政绩化”,经济模式的教育质量管理;学校规划中融入“经济交易”,追求局部利益损害整体平衡;以“形象工程”为主导,重视少数有话语权的群体,背离群众路线;支持下属在生源和师资上的“掠夺性竞争”,等等。

区域教育发展一定要树立“生态意识”与“结构思维”,明确不同层级的责任。各级政府在发展教育中的责任, 主要在“教育发展环境”的建设上;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在于维护、支持构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学校结构;学校的责任,在于保证教育教学过程的规范性以及对学生成长的尊重;学生的成绩是他们自己的人生记录,用以描述其他陪伴者的“功绩”未必可信。

因此,要建立体现教育生态视角的区域教育发展评估机制,以“结构意义”的教育质量引导区域教育整体、协调发展,进一步强调教育发展的民生意义与群众立场,切实制止“名亡实存”的“国有民办”现象,以“两山”理论为指南,构建良好的教育发展生态。

(作者:张丰,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副研究员。)